家庭教育书令人担忧

阴历阳历网

请输入关键词:

生活窍门小常识

家庭教育书令人担忧

1998年冬季,一场“史无前例”的“学习革命”的风潮在中国大地上掀起,全国城乡几百万人抢购一本名叫《学习的革命》的老外写的书,其中绝大多数抢购者是孩子的父母。

那本书之所以吸引读者,因为书中信誓旦旦地许诺读了那本书以后,“一天可以读四本书,而且能够记住全部内容”、“四到八周可以掌握一门外语”等等。结果怎么样?时至今天,已经过去四年多了,“学习的成果”应该拿出来了,可是也没有听到过有谁达到书中许诺的特高“效果”。人们大概此时也该明白了,那是一些人借助两个洋人的名字跟中国人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明摆着是“逗你玩”!在抢购《学习的革命》的风潮中,出版商都说那是一次“成功的策划”,我却认为那是中国人上了一大当!

一场抢购风潮,使一些人发现了一个无边无际的大市场,那就是家庭教育图书市场。于是,出版商纷纷涌入这个市场,在这个“富矿”中淘金。

应当说,这些年来也出现过一些好的或比较好的家庭教育图书,给求知若渴的父母们提供了精神食粮,成为父母们养育、教育子女的好帮手。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现在的家庭教育图书市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许多不科学的家庭教育图书出现在图书市场,引导一些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走入误区。

比如,关于早期教育方面的图书。有人故意“危言耸听”,鼓吹“千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年轻父母们开始渴望能帮助孩子“赢”在起跑线。于是,什么“中国第一月嫂”,什么“神童方案”,什么“一天一个故事”,统统都出来了。市场上的这类书绝大多数是鼓吹盲目进行“超前教育”,内容并不大科学。其中,有的书的内容就是虚假的,如《赢在起点?中国第一本成功过早教案例分析报告》一书中的许多神童培养方案,都是违背科学的,因为神童并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发现的。

再如,个别学生上了大学,家长就写一本书,什么“哈佛女孩”,什么“牛津男孩”,什么一家几个孩子成了博士啊,……一本一本地全出来了。这些书中,几乎都是说孩子上大学、当研究生,全是家长培养的结果,那学校老师干什么去了?有哪个家长能把考大学的几门课全教会给孩子?这几乎是“贪天功为己有”。而几乎所有家长都说他的孩子是“边玩边学,边学边玩”,一不留神就“玩”到大学里去了,就“玩”成了研究生!这绝对不是事实,对读者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误导。

又如,当人们开始重视母亲教育的重要性时,就有人说自己“发现了母亲”。母亲自有了人类就出现了直到今天才被某人“发现”了,这也太可笑了。作者置事实于不顾,说这是20世纪全人类的“重大发现”,几百年以后人们还会“记得”发现者。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刘向就曾写过《列女传》,其中就有一章叫《母仪》,即母亲的模样。母亲怎么可能是他发现的呢?

还有,一个聋哑孩子“上”了大学(并不是凭实力考上的),就说自己的孩子是“神童”,孩子的父亲就发明了一种崭新的教育理论——“赏识教育”。一个孩子上了大学就发现一种教育“理论”,我们每年有多少万孩子上大学,要是每个家长都能发现一种教育“理论”,那得有多少崭新的教育理论呀!其实,那种“无限夸大”、“无中生有”的所谓“赏识”,只不过是适用于弱势群体的一种方法,并没有什么推广价值,至多也不过是“哄”小孩子的方法而已。我看,书中的孩子其实并不怎么“神”,书的作者倒是相当“神”。

看到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家庭教育图书市场,一些外国人或留学外国的人也来“赶”中国这个“大集”,纷纷介绍外国的教育理念。应当承认,有的外国教育理论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有不少的这类家庭教育的书,有严重的美化外国教育倾向,把外国的教育说得完美无缺,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实际上,外国的家庭教育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人家自己都没有全盘肯定,我们有的介绍外国家庭教育情况的书就极尽吹捧之能事,把自己国家的优良传统说得一无是处。这叫人们从“坐井观天,夜郎自大”一下子就转向“民族虚无,崇洋媚外”,是一个很不好的导向。

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整个社会信息化的水平越来越高,各种信息不断涌来,人们应接不暇。过去,哪些家庭教育图书是好的或比较好的,有权威教育部门给人们推荐。今天没有了,就得靠读者自己去分辨、筛选、取舍。今天的父母们,面临“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一个孩子和愈演愈烈的社会竞争,望子成龙心切,有的甚至达到了“饥不择食,慌不择路”的程度,于是,哪本书“吹”得凶,就选择哪本,而出版商就是瞄准了家长这种不正常的心态来为他们的图书广告“措词”。面对混乱的家庭教育图书市场,家长们应当多动动脑筋、保持理性,这样才能选择到可信的家庭教育图书。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生活窍门小常识
大家都在看
万年历农历日历查询
阴历阳历万年历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