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的家庭调治

阴历阳历网

请输入关键词:

生活窍门小常识

小儿厌食的家庭调治

厌食又称恶食,是现代儿童的常见病。本病以食欲不振,见食不贪,甚而恶闻食味、拒食为主症;病久常见面色无华、神疲困倦、形体消瘦等病态。该病多因喂养失当所致,如朱丹溪说:“伤食必恶食。”故需从家庭喂养入手进行调治。家庭调治应遵循两个原则。

1、给食不在精,贵在喜 本病的主症是食欲不振,厌恶食物。因而适当调配食物十分重要。在饮食调养方面,必须以“喜为补”为原则,也就是说,在此阶段供给患儿食物时,首先不要一味考虑食品的营养价值,滥用肥、甘、粘腻等高精食物,免为其难,强迫其食;而要留意患儿喜爱什么食品,投其所喜,顺其所爱,诱其食欲,开其胃口,使之逐渐增进食物品种与数量,以改善其怕食、厌食、拒食之心态,而胃口一开,饮食并进,自有不补而大补之巧。

2、健脾不在补,贵在运 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功能易于失常。饮食失当,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水谷精微,则胃纳呆滞,食欲不振而厌食、拒食。由于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因此,本病的调治,应以健脾和胃,恢复其纳化功能为第一要义。然“脾宜升则健,胃以降则和”。故健脾不在补,而在运。若单用 “参术”等补品,则碍脾气之升,滞胃气之降,不仅不能减病,反会加病。故治厌食,必须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佐以枳实、陈皮、莱菔子等行气降胃,焦三仙、鸡内金、法半夏等化食开胃,苍术、砂仁、蔻仁等助运燥湿,以运其脾,和其胃,方能重振食欲,增进饮食。

其次,应分清虚实而治。

由于厌食有食欲不振、不思饮食、面色无华、神疲消瘦、体重减轻等临床表现。因此,一般家长总谓其虚,而用药物或饮食补之,往往越补越滞,越滞越厌食。其实,本病有虚实之分,临证应分清虚证实证论治。

实证常因饮食不节,或喂养不当,乳食停滞,痰食内阻,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所致。患儿食少或厌食,恶心或呕吐食物、痰涎,脘腹作胀,大便臭秽或溏泻不爽,苔厚腻、脉滑。此证一是要调整饮食,尽量少食多餐,食物以清淡易于消化为好。二是要配用健脾和胃,消食化痰的方药,一般用曲麦枳术丸加减。

虚证多由素体脾胃虚弱,或病久损伤脾胃,导致纳化功能减退而发病。其偏于脾胃气虚者,以厌食、拒食、食即腹胀,便泄残谷、面色萎黄、倦怠自汗、脉细弱为主证。治宜健脾益气,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偏于脾胃阴虚者,证见口干喜饮,而不喜食或干呕,肢体消瘦,皮肤干燥,大便干结,舌质红干少苔或呈地图舌,脉细数。治宜养阴生津,方用养胃增液汤加减。

邓吉华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生活窍门小常识
大家都在看
万年历农历日历查询
阴历阳历万年历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