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认不利信息有益心理健康(一)
最近,在一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一幕:一个女子,从朋友口里听说自己的爱人已经被坏人暗杀了。这位女子目光呆滞,嘴里念着:这绝不可能,你在骗我,肯定是在骗我!我知道他还活着,他一定还活着。
我想起前些日子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中也有类似的一幕: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失事后,邮差给他的妻子陆小曼送去电报,陆小曼见到这封电报大为生气:“谁家祖宗八辈缺德!编这样的瞎话,开什么玩笑!”
这两位女子真的认为是别人故意拿爱人的死来编谎话、开玩笑吗?
人们可能事先对某些信息进行有利自己的歪曲或解释,当有不愿意看到某种消极后果的信息时,就会有意无意地逃避或否认。
一位研究生正在考虑上学期间是否与心爱的女朋友结婚。他的脑海中未来的一切都是很美好、很如意的,既能读书研修,又能享受爱情的幸福。在冷静思考时,他也想到过不利的后果,但是他从不允许自己接受这些不利后果真的发生的情形。他去找学校里的年轻老师,问及结婚之后家务事是否很操心,影响学业,但他找的都是他认为婚姻幸福、家庭美满的人。他不与自己的同学们讨论结婚之事,因为担心他们可能有不同意见。
心理学家费尔纳等人研究了20例捐肾者,研究表明,为了支持自己亲人而志捐肾脏的人,在做出决定之前,都要躲避歪曲了某些信息。医疗小组很痛苦地向这些捐肾者解释了肾移植手术的细节,让每一个有可能捐献肾脏的人经过仔细考虑后再做决定。然而,某些捐献者说,他们并没有太留心医生所说的话。其中一位说:“我对医生的话左耳听,右耳出。”有些捐肾者说,在医生向他们解释和要他们下决心之前,他们已经问询过那些曾经捐献过肾脏或者接受过肾移植的人,并得到了没有危险和没有负作用的回答。
而另外一些捐献者表达得更加明确:他们说自己明明知道捐献带来危险,但宁愿相信没有危险。西蒙等人用访谈法问卷调查了80个志愿为亲属捐献肾脏的人,只有16%的人说,他们的决定经过了深思熟虑,细致评价了得与失。68%的人说他们没有做什么考虑就做了选择,他们毫不迟疑地采取了简单的、单一标准的决定策略。
挫折对人心理上造成的压力会使人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为了对付这些,人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心理防御。
无论是陆小曼大骂邮差、捐肾者对医生忠告的忽视,还是年轻人找那些婚姻美满幸福的人咨询,都是一种防御性的逃避。因为当事人面对的是严重的冲突或者是自己不愿见到的情形,他不想正视,所以逃避权衡、比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于自己不利的信息加以歪曲或者否认,其目的是为保护自我,使自己减轻烦恼,正所谓“眼不见,心不烦”。但困难和危机并不因为人们不承认它而消失,它依然还存在并且还在蔓延和加深。
人在遭受挫折之后,挫折情境对人心理上造成的压力会使人产生紧张、焦虑、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并导致心理和生理活动的不平衡,影响人的正常行为和活动能力。为了对付这种压力,减轻或摆脱焦虑情绪的困扰,解除紧张状态所带来的不安,维护个人自尊,保持心理相对平衡,受挫者就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使用种种心理防卫方式,应付或适应所面临的挫折情境,以减少挫折对自己的损害,这种种心理防卫方式统称为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它是人人具有的,是在先天生物遗传基础上,经后天长期社会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结果。
现实生活中,心理防御机制普遍存在,这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正常且健康的心理现象,有时也有消极的一面。
因为在我们的生活环境里,时时处处都有可能遇到许多挫折与困难,人不可能永远都要处于应激状态,永远都是直接采取行动去处理问题,有时便需要依赖心理上的防御机制来适应,这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正常且健康的心理现象。比如当丢了东西感觉十分遗憾与沮丧时,人们常常会这样安慰自己:“破财免灾嘛!”有的人被欺侮或辱骂时,就会自我解嘲,“大人不计小人过,何必与小人一般见识”,“惹不起总躲得起”或“虎落平阳被犬欺”,等等,以使自己内心暂时摆脱遭受的不安和痛苦,补偿自己心理上的不平衡。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典型的心理防御机制。
但是,有时心理防御反应也有消极的一面,比如是一个吸烟者,会有意不理吸烟有害健康的忠告;一名司机,有时会对爱人注意安全驾驶的叮咛置之不理;一个学生,会对父母要求你好好学习的唠叨不屑一顾?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应当经常注意反省自己,有意识地消除自己的防御反应,及时调整和改变自己,使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要求。[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