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影院]再谈VCD光盘系统
再谈VCD光盘系统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商榷,而是做一个解释,以澄清一些问题,也表达一些个人看法。《光盘技术》杂志的编辑谭先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问题,对我很有启发,他是以一个朋友的方式,很客气的提出一些看法,我也愿意以朋友的方式在此交换一下意见。
当初写《慎用光盘保存家庭录像资料》这篇文章是针对许多厂商和部分媒体对消费者进行的误导,称VCD光盘可以“永久保存”和“图像质量好”,而这两点恰恰不成立。消费者是不可能达到“永久保存”和“图像质量好”这两个目的的,所以需要对广大消费者进行一个善意的提醒,这就是我写该文的原因和目的,并且我认为发表那篇文章是必要的和及时的。
行业标准=世界公认?
首先要说明一点的是,我知道有关VCD的行业标准,并且也知道它从最初到现在版本升级演化的过程。但同时我也知道,许多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件家电产品看,在我国VCD发展得如火如荼时,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仍在看录像带,就连VCD芯片主要供应商所在地美国也是如此。VCD在这些国家基本被看作是一种电脑附件,而非家电产品。原因我们以前讲过,一是这些国家有完善的录像带租借体系,租片连锁店遍布各地,租金便宜,图像质量也相当好;另外在这些国家虽也有盗版行为,但很难出现大规模的盗版。VCD在我国的火爆现象是一种局部现象,而不是一种世界现象。
谭先生讲得确实有道理,怎样才算世界公认?有行业标准就算世界公认,就可以在这两者之间画等号,那么超级VCD(SVCD)也有行业标准,不但国内公司认可,国外一些大公司也认可,并号称是一种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但因它自身存在的一些致命弱点,在国内都没有真正立足,更不要说在国际了。如果只因它有行业标准就说它是世界公认的家电产品,是不是有些牵强?再举一个索尼公司数字8毫米小摄录机的例子,这种格式并未在行业内得到公认,不像DV格式那样得到世界上56家公司的确认,也基本就是索尼公司自己在生产,但在全世界的销路却不错,很多人都接受这个产品,但它却不是行业标准,您就说它不算世界公认?这世界上有180多个国家,如果一种家电产品只被少数几个国家的消费者接受,我们也要称它为世界公认?
不被广大消费者接受的产品,我很难接受它是世界公认。确实我的文章写得不够严谨,如改为VCD不是被世界消费者公认和接受的家电产品更好些。但我确实不认为有了行业标准的就可以称为世界公认(那只是行业内公认),而没有行业标准,即使被消费者普遍接受也不是世界公认。
行业内制定标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统一标准保护自己的利益,生产出产品提供给消费者,并最终要为消费者所接受。根本不被消费者所接受的产品,它的行业标准也是没有意义的。谭先生所讲的世界公认主要指在技术上被行业内认可,我讲的是在市场上被消费者接受的程度,看来对“世界公认”这个词的理解和使用上我们做得都不够好。
兼容是一种短期行为
在《慎用光盘保存家庭录像资料》那篇文章发出后,我就意识到少写了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人提出兼容的问题,以证明VCD还有长久的生命力,但稿已发出没有时间更改了,只好在这篇补上。
高端产品向下兼容低端产品主要是出在产品转型期,低端产品在社会上还拥有相当的数量,高端产品的普及尚需时日(一般是由于价格因素),为了过渡期的需要以及兼顾消费者的利益,高端产品应有向下兼容的功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端产品的价格下调,以及更高端产品的出现,向初始低端产品兼容的功能将失去意义。比如,DVD可以向下兼容VCD(也可以设计成不兼容),现在的模拟彩电兼容黑白电视。但将来更高级的高清晰度DVD出现以后,如果我们已采用了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是否还一定要求将来的高清晰度DVD去兼容质量很差、现在就已经快过时的VCD?搞这种隔代兼容,甚至要求它隔几代还要兼容是否有意义?
光盘技术还不同于其他技术产品,既是高科技,又发展很快,也很有前途。我想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人,都愿它能有一个更大更快的发展,带给人民更新更好更先进的产品,而不必拘泥于现有的产品,这样也才能给厂家以更大的发展空间,不断的推陈出新是厂家的生存之道,该放弃的产品就一定要放弃。我们会要求生产厂家主要是为了中国消费者的利益,今后几十年内生产的机器还一定要兼容VCD吗?
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将来的高清晰度DVD应涵盖在这个系统内)离我们很遥远吗?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2003年以前我国将完成地面数字电视标准制定工作并开始试播SDTV(HDTV);2005年正式播出SDTV与HDTV;2015年模拟电视播出停止。另外,自2000年12月开始,日本主要广播公司的所有8个频道通过卫星提供基于收费的数字高清晰度电视节目。2000年12月中旬,日本HDTV的销量已达20万台,到2002年底收看HDTV的家庭预计可达130万,另有65万家庭拥有HDTV显示器。日本电子与信息技术工业协会预计,今后10年内日本的HDTV
家庭将达到1000万用户。 我个人认为,以我国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二十年后我们也应能普及,这还是保守的估计,但这并不意味着到时我们家家都拥有数字高清晰度彩电,只是开始普及而已。
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各不相同
谭先生举了一个电影胶片的例子,以说明一种物品可以有很长的生命力。我认为这个例子举得很好,它确实可以说明问题。电影胶片不但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存在,这是毋庸置疑的。当然永久存在是不可能的,它终究会被别的更先进的形式所取代。问题在于我们说的不是电影胶片是否还会继续存在,而是它的表现形式是否会变化,新的形式将取代旧的形式。
表现在电影上面的是,有声电影取代了无声电影(并且声音的记录方式也经历了多次改变),彩色电影取代了黑白电影,矩形的宽银幕取代了方块式的标准银幕
。同理,我们不是说光盘是否还存在下去,而是光盘格式将发生很多变化,新的格式将不断涌现出来,旧有的格式,落后的格式将逐渐淘汰,而光盘本身不会淘汰,将继续存在很长时间。
实际上我们现在在电视上所看到的民国时期的电影,全都已转成了录像带或光盘。电影资料馆或片库里的民国时期的胶片是决不会用来放映的,它们将成为文物。我十几岁时,在上山下乡时就骑着摩托车跑片子放电影,深知胶片的脆弱性和到底放多少遍就应该降等以及最终淘汰,早年的胶片因其易燃早已淘汰。
其实要说明一种产品的长久性,何必举电影胶片和胶木唱片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一个流传更久远的产品来说明问题,例如纸张。从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以来(现在的考古材料证实,蔡伦之前已有纸张)已近两千年,今后还将继续存在下去,我们谁也不会怀疑这一点,尽管它更新换代的速度较慢,但它的品种和制造方法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时过境迁,此纸张已非彼纸张。
还有,产品之间的更新换代速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快些,有的慢些。光盘就属于更新换代速度很快的新兴工业产品,拿它和那些更新换代速度较慢的传统工业产品相比既不公允,也没有很大的可比性。我们也不可能要求所有的行业和所有的产品以同样的速度进行更新换代。
由此我们还可以引申出另外一个问题,更新换代快的产品,崛起快衰落也快(但不是指这个行业衰落,只是指产品的更新换代,千万不要误解)。想想我们的家电产品,特别是一些新兴工业的产品,如计算机是不是如此?从286到现在的奔腾4才几年?VCD刚上市的时候多少钱?现在多少钱?DVD呢?手机呢?所以我们前面才讲不要拿新兴工业的产品和传统工业甚至是夕阳工业的产品去比,这是不公平的。就是因为它更新换代快,贬值快,才使我们有机会接触和购买到更好更先进的产品,所以才带来了谭先生提出的另一个问题。我确实认为,不用很长时间,五十年后,甚至三十年后就可能找不到能读VCD光盘的机器了,这并非危言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