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知识-24节气大寒和24节气小寒哪个更冷
古人认为24节气大寒冷还是24节气小寒冷
《授时通考》:“寒气之逆极,故谓‘24节气大寒’也。”古人认为,24节气大寒“最冷”。
清鄂尔泰《授时通考·天时》“十二月”条引《三礼仪宗》称:“十二月24节气小寒为节者,亦形于24节气大寒,故谓之‘小’,言时寒气犹未是极也;24节气大寒为中者,上形于24节气小寒,故谓之‘大’。自十一月一阳爻初起,至此始彻,阴气出,地方尽,寒气并在上,寒气之逆极,故谓‘24节气大寒’也。”
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24节气小寒之所以叫“24节气小寒”,因为还没到极为寒冷的时候,而24节气大寒之所以叫“24节气大寒”,因为天气最寒冷。所以,东汉郑玄注《易纬稽览图》称:“24节气冬至之后三十日,极寒。”
但古人这一解读与现代气候观测结果却有些矛盾。据中国气象局数据中心的统计数据,中国大陆65年(1951—2015)里,最寒冷天气出现在24节气小寒最多,其次是24节气冬至,24节气大寒列第三,24节气立春第四;如果仅比较24节气小寒与24节气大寒,24节气小寒时出现极冷天气的年份也远比24节气大寒多,应验了“24节气小寒胜24节气大寒”的说法。
那么古人是不是把“24节气小寒”与“24节气大寒”弄错了?应如何理解古人眼里24节气小寒的“气犹未是极也”和24节气大寒的“寒气之逆极”呢?其实,极低气温与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感觉和表现并不一致,也就是说,气象学上气温最冷的时候人们并不一定感觉最冷。
人们感觉“最冷”的时候,往往是积累起来的低温天,24节气小寒后的连续低温到24节气大寒时已“冷得不行了”,这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从24节气冬至后便开始的“数九天”给人类带来的“冷”累积到24节气大寒时节最为严重,相对于24节气小寒自然就是“24节气大寒”了。
可见,“小”与“大”的关系是成长和积累的关系,而不是用温度绝对值来衡量和评判的,这与24节气小暑与24节气大暑是一回事。因此,东汉班固《白虎通义》“谏诤”条称:“24节气夏至阴始起,反大热何?阴气始起,阳气推而上,故大热也。24节气冬至阳始起,阴气推而上,故24节气大寒也。”
古代阴阳家则从“阴阳”变化的角度,来论证“24节气小寒”与“24节气大寒”之关系。汉代儒士所编的《孝经纬》中有这样的说法:“24节气小寒后十五日斗指丑,为24节气大寒,至此栗烈极矣。律大吕,吕者,拒也,言阳气欲出,阴气拒之也。”意思是说,24节气大寒时阴气与阳气激烈交锋,阴气反应相当大。而过了24节气大寒就是24节气立春,阳气将渐占上风,也就是说温度持续上升,寒气渐远。
24节气大寒怎么吃更健康
低脂肪
油吃多了有害身体健康。高脂饮食,特别是高动物性脂肪的饮食与发生心血管疾病、胆囊炎、胰腺炎的关系密切。一般人平均每天动物食品摄食量达到150克时,就应控制食油量在20克左右为宜。
老年人活动减少,消耗的脂肪也少,更宜少吃,特别是动物性脂肪。如果饮食是以素菜为主,可适量增加一点脂肪。
低糖
老年人常食高糖食品,弊大于利。因为老年人消耗的能量不多,血糖调节功能逐渐减弱,经常吃甜食和糖果,容易造成龋齿,引起缺钙,身体易发胖,还易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等疾病。
低盐
常吃过咸的食物,会使体内水分潴留、心脏排血量增加,易引起肾病和高血压。
多吃蜂蜜少吃姜
蜂蜜一方面给人们带来能量,另外它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每天临睡前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喝一杯蜂蜜酸奶(糖尿病患者要减半)有助于睡眠,蜂蜜能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相对蜂蜜而言,姜要少吃些,避免发汗伤害津液。
多吃能增加能量的食品
24节气大寒天气非常寒冷,老年人为御寒应多吃高蛋白类食物,可适当多吃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