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养生
地球发烧,去夏一段暑热,夺去了不少老人的命。所以自古以来,避暑是养生的一大重点。传统医学认为,暑热则阳亢气盛,人体则耗液损阴,避暑养生则主要集中在滋阴护液上。
用现代观点看中医说的“气”,就是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新陈代谢。这些生命活动全靠数不清的“酶”来催化调节,而酶的活性又靠恒定的温度来维持,炎热会使酶耗竭或失去活性,造成人体机能活动失调,人便萎靡不振,生气不足,甚至中暑。
避暑养生要早下手,从春夏之交就开始采取措施逐步进行,使身体有个渐进适应过程。
首先是饮食,传统讲究“夏食清淡”,包括少吃牛肉、羊肉、火锅、烤肉、咖啡等热性饮食。以往在山东有个传统,五、六、七月不吃牛羊肉,这是老祖宗传下来饮食顺应四时的智慧。
防暑最好的饮食应该是多吃含糖分少的生菜、黄瓜、苦瓜、丝瓜以及野菜等;少食烹、炸、煎、炒的油腻菜,多吃清淡的汤菜,如传统豆腐、豆芽汤、丝瓜汤、紫菜汤、豌豆黄瓜汤等,既补充了水分、盐分和营养,还有利尿、排除废物的作用;这里特别要强调补充盐分的重要,出汗过多时,也丢失了大量盐分,西医叫“低渗性脱水”,可导致“低盐综合症”,病人会进一步乏力、淡漠、无欲、血压下降、心跳无力,甚至危及生命。
夏季的饮料很重要,中国老人喜欢喝茶,不喜欢冷饮。菊花茶、黄芪茶都有清热、明目、除烦、消暑的作用;其实多吃西瓜是最好的饮料,济南人叫“喝”西瓜,很有道理,因为西瓜95%是水分。中医把西瓜看作“天然的白虎汤”,大有清热解暑、保肝利尿的作用,也有补充电解质的效果;无糖尿病者,饮用鲜甘蔗汁也有养阴效果,它被誉为天然的复甲汤;适当培养喝饮料的习惯,大有好处,可先用同量的开水配饮料,不凉不热地喝下去,逐渐的适应喝冷饮,进而喝冰水,其实伏天有中暑预兆时,喝杯冰水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改变生活方式学会各种纳凉:到深山老林、峰巅溶洞去“旅游纳凉”,泰山、庐山,山上山下足足相差10度以上;经常去逛有冷气设备的商场、博物馆、展销会,叫“观光纳凉”;老人们凑在一起,选个幽静的湖边树下,泡上一壶生茶,谈笑对弈,天南地北、胡扯六啦,分散精力,忘却炎热,这叫“娱乐纳凉”;实在无处去,自己躺在凉席上,闭目静养,不思烦闷事,“心静自然凉”,叫做“心理纳凉”。
更值得提倡的是“游泳纳凉”,游泳不仅可带走体内过多的热量,有降温避暑之效,还可消耗过剩营养,降低血脂血糖,减少脂肪储存,有强身健美之功;近水养生另有专文详析。
有些中药方剂有滋阴解暑的作用,胃阴虚用甘露饮或白虎人参汤;肾阴虚服用知柏地黄丸或六味地黄丸,山楂乌梅汤可理气化湿;荷叶汁、黄连、黄柏、知母等均有清热功效。
资料表明,寒带人远比热带人寿命长,你可从中体会避暑养生的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