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中毒不是小事(2)
化妆品市场为何这么乱
在年初化妆品安全事故频发、消费者疑虑重重的时候,曾有国内学者指出,除了蓄意造假行为,还有三大因素导致化妆品质量状况不尽如人意。
首先是化妆品行业检测标准的缺失。有业界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我国的化妆品安全标准与美国等国存在差距。美国实行的是原料评价,规定不能使用什么成分,而我国“尚未实施对相关原料的检测”,实行的还是产品评价。这就在化妆品的生产源头留下了隐患。另外还有专家指出,我国化妆品行业缺乏系统的毒性、功效、成分检测数据和技术支持,检测标准滞后,也是产品质量不高、事故频出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化妆品监管制度存在缺陷。有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对化妆品的审批实行的是送检制,执法则是抽检制,这样很容易出现“偷梁换柱”的情况。谈到“梦的妮”事件时,北京空军总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卫生部化妆品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刘玮指出,这种产品之所以成为质检的“漏网之鱼”,行销各地,很可能就是在报批过程中送了合格样品,而上市时采用的是劣质产品。
最后是一些消费者的错误美容观念助长了伪劣化妆品的气焰。“用了XXX,就是白”、“祛斑美白不留痕”……面对铺天盖地的化妆品广告,爱美的女士很难不为之心动。王涤新教授指出,“急于求成”的美容心态和不正确的美容观念,无疑给了伪劣化妆品生存的土壤。在她接诊的患者中,有很多都是30多岁的白领女性,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更加年轻漂亮,她们寄希望于美白祛斑产品,结果用出了问题。王教授说,要快速美白,只能依靠大量的汞和铅等物质,这样做对身体的毒害显而易见。但是,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只要能“白”就用,结果日子一长,副作用就开始显现出来。据专家介绍,真正祛斑的产品成分如维生素C衍生物等都只能缓慢起效,如果要快速,“只能违禁添加”。王教授说,美容对一个人的外在形象有很大帮助。但过度求白、求年轻是不正确的。40岁以前,皮肤只要清洁就行,可以用点淡妆,乱用化妆品反而会增加皮肤负担,加快老化。她还说,有条件的话,在购买化妆品前,最好先做个皮肤测试,再去选购产品。
中国开始严管化妆品
今年3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要求,化妆品企业必须在产品包装上注明“警告———该产品未经安全鉴定”的字样。同时,法国健康产品医疗安全署也表示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化妆品安全监管机制。
美容业发达的美、法两国都不敢放松对化妆品的监管,我国同样不敢掉以轻心,对化妆品的监管措施也逐步严格起来。除了4月15日开始的化妆品专项整治工作,有关部门也正在起草新的化妆品标签国家标准,替代《消费品说明标准/化妆品通用标签》,目前该标准草案正在报批之中。另外,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美容化妆品业商会副秘书长张红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化妆品服务业准入制度》初稿及美容院实行等级分类管理的建议已于去年提交给商务部,今年有望出台。记者还了解到,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与德国施拉得研究所合作建立了北京中德联合化妆品研究所,这将促进我国化妆品检测与国际接轨。
除了企业生产的化妆品,卫生部在专项整治行动中还要求检查美容美发店是否存在无证自制化妆品行为。现在,很多美容院自制成分不明、标志全无的化妆品,还卖高价,对消费者来说也是一大隐患。
在采访中专家们还建议,对伪劣化妆品采取重罚的办法。尤启明工程师指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就不允许大剂量地添加美白重金属成分了。“梦的妮产品汞超标1万多倍,简直错得缺乏常识,这样的公司就应该重罚”!
[上一页]
责任编辑:倪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