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口岸“花脚蚊”密度增长,登革热传播危险性偏高
6月以来,佛山市检验检疫局本月底对口岸蚊类调查数据显示,白纹伊蚊(俗称“花脚蚊”)的密度有大幅增长,在接受监测的个口岸中,佛山新港口岸白纹伊蚊数量增长较大,月下旬的容器指数为。按照有关指标,如果容器指数高于,登革热传播的危险性就已经很高了。
高温、雨水有利蚊子生长
今年月前,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佛山新港基本没有白纹伊蚊的踪迹;、月开始出现零星的白纹伊蚊,但密度还不算高;进入月,监测到的白纹伊蚊数量突然大幅度上升。月下旬,在佛山新港监测的白纹伊蚊容器指数为,而一般情况下容器指数高于登革热传播的危险性就已经很高了。
调查人员表示,白纹伊蚊密度突然升到那么高,可能是进入月后气温升高,尤其是月下旬气温基本上维持在℃以上。月受台风“珍珠”影响雨水很多,为地表带来大量积水,而新港的监测点刚好有利于小积水的形成,导致台风过后白纹伊蚊这种容器型的蚊种出现密度增高的现象。
据了解,白纹伊蚊主要在人工或植物容器积水中孳生,如花盆、缸罐、轮胎、植物叶腋、竹筒、树洞等。在我国南方,几乎所有能够集聚雨水的物件都可能孳生白纹伊蚊。
据佛山市检验检疫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白纹伊蚊是登革热病毒的重要传播媒介,此外,还能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黄热病病毒等。佛山市地处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国际交流非常频繁,与登革热流行地区的交往活动也很多。过去几年曾经出现过零星的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如果本土已经有了适合的传播媒介(白纹伊蚊),一旦有境外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而又没有及时做好隔离和治疗措施,将极易引发本地流行。
各口岸加强现场医学巡查
针对这种情况,佛山市检验检疫局立即采取了综合性防治措施,在各口岸做好出入境人员预防登革热的健康宣传教育,尤其对前往疫区的出境人员,通过派发宣传小册子等方式,教育他们做好个人防护,防止被蚊虫叮咬。
目前,检验检疫人员加强对入境人员进行现场医学巡查和体温测量,如果发现出入境人员有发热、皮疹、皮肤潮红等疑似症状,口岸检疫人员将对入境人员进行血液检查。
白纹伊蚊不仅是登革热的重要媒介,而且与多种虫媒病毒有关,被称为“亚洲虎蚊”。因此各口岸加强做好日常卫生清洁工作及综合性治理环境工作,清除杂草、积水、垃圾,防止蚊虫孳生,必要时采取一定的化学方法进行杀虫。
专家提醒市民要做好个人防护,到蚊子多的地方去时,要利用蚊帐、蚊怕水、穿长袖衣裤等物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谨防蚊虫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