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关于移动电话的收费
关于移动电话的收费
眼下装电话的人越来越多了,于是,电话资费也就成了老百姓共同关心的问题——电话费这样算,合理么?根据国际通行做法,衡量电话价格水平如何,需要对三方面的价格进行综合比较:初装费、月租费和通话费。
137个国家或地区采用三费相加计费方式
我国现行的电话资费结构为“初装费+月租费+通话费”。根据《国际电联1998年世界电信发展报告》,在全球有数字提供的186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37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相同,采用“初装费+月租费+通话费”的计费方式,占总数的74%。有40个国家和地区(占22%)实行“包月制”,即“初装费+月租费”,年人均GNP不超过765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只有塔吉克斯坦和圭亚那采用这种方法。其余极少数国家使用单独的计费办法,如“初装费+通话费”等。
国际电联有关资费的概念定义及最新统计数字(96年全球情况)是:
初装费是“申请基本电话业务的连接费”,全球有数字提供的186个国家和地区都在收取,国际平均水平为住宅电话144美元,单位电话208美元。并且自1992年以来分别上涨了85.6%和74.2%。其中增幅最大的是中等收入国家的住宅电话,上涨了1.97倍和1.49倍。
月租费是“用户使用公众交换电话网每月需付的固定费”。国际电联特别说明:“这个指标不总是可比的,因为某些经济体在这项费用中包括了一定次数的免费电话”。“不总是可比”、“某些经济体……”,说明月租费中包含“免打次数”的情形还不够普遍。月租费的国际平均水平为:住宅电话7.3美元/月,单位电话11.6美元/月。自1992年以来分别上涨了37.7%和56.8%。北京住宅用户现行人民币21.60元/月(含25次免费通话)的水平约合2.6美元/月。
通话费是指“利用用户设备(不是公用电话)在同一交换区内的一次三分钟通话费用”。世界平均水平为0.08美元/3分钟,与1992年相比上涨了60%。北京市现行0.18元/3分钟的价格约合0.02美元。资费的变化体现着通信网的发展水平。
初装费、月租费、通话费是怎么算出来的?
初装费是一次性费用,月租费和通话费都是按月支付的费用,可以统称为使用费。它们之间不外乎四种关系。
关系一,低初装费,低使用费。这是通信网发展水平极低时的典型状况。以北京为例,70年代末80年代初电话初装费仅400元,由于很多设备不具有复式计费功能,使用的是包月制的计费方法。打公用电话每次价格为5分钱。如果当时像今天这样计收公用电话费,马季先生就不会创作出著名的相声作品《打电话》。但那时北京全市的主线普及率仅为1线/百人(市区不足2线/百人)。而1996年的加纳共和国电话初装费为196美元/部,月租费为0.80美元,其主线普及率仅为0.44线/百人,被国际电联称为“低初装费,低使用费”国家的典型。国际电联指出:“这些国家如果不改革他们的资费结构,将陷于投资过低和网络增长缓慢的状况中而难以自拔。”世界上有1/4左右的国家或地区就处于这样的境况之中。
关系二,高初装费,低使用费。这是世界各国在通信网发展初期的通行做法。据国际电联分析,采用这种资费结构的国家如果把从较高接入费中获得的资金有效地用于扩大通信网的建设投资,“会比第一类型的国家的情况要好一些”。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这种政策,成功地推进了我国通信网的持续高速发展。世界上有近20%的国家或地区处在这个区域之中。
关系三,低初装费,高使用费。这是通信网发展中“最理想的状况”,“通过有效的管制或竞争,用户可以从高水平的接入和规模经济中得到好处”。那么为什么大家不都采用这种结构?我们能不能采用这种结构?遗憾的是目前还不行,因为现在只有十几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做到,但他们在1996年的主线普及率就已经全部超过35线/百人。而我国在1998年才达到7线/百人。况且我国消费者一时可能还难以接受较高的使用费。
关系四,高初装费,高使用费。这是很特殊的情况。“在这些国家倾向于垄断经营并制定高额的电话资费”。这才是真正的垄断经营。采用这种结构的国家虽然只有十二三个,却分布在主线普及率从17线/百人到60线/百人的广阔区域中。
国际电信价格整体资费额趋向成本,随着通信网整体水平的进步,规模效应的不断加强,建设成本向运营成本转化,电信资费的逐步调整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不是简单的提高或降低,而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改变价格结构,整体资费额趋向成本。对于早期电信网而言,总成本以建设成本为主。成熟的电信网则以运行成本为主,依据成本进行价格核算是市场经济最主要的特征。
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分析,电话使用费应当体现一个电信网络运行成本的基本价格。长期以来,为了在加快国家通信网建设的同时尽量减轻广大电话用户的负担,也就是“让老百姓用得起”。我国的电话低使用费政策使电信企业要承载很多非经济的负担而一直低于成本运作,各地市话都有大额亏损,依靠长途和国际资费的补贴来维持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转和进一步的发展。过度偏离运行成本曲线将使电信网在未来的运营阶段难以生存,事实上,这也正是电信企业走向市场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前文谈到,电话通话费的收入应当能够抵偿电信网络的运行成本,但目前在我们国家,单纯这样计算出来的价格不仅普通工薪阶层很难承受,甚至一些企事业单位也会叫苦。消费者用不起必将使国家的通信发展减缓以至停滞,因此价格调整也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应该说,通信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电话资费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也有一定的连带关系,总的来说,随着社会发达程度的提高、国民经济收入的上升,基础通信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政府又很难有相应的力量承担,初装费政策正是世界公认的解决通信基础建设中资金困难的有力措施;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渐完善的通信网将由以建设为中心转向以运营为中心,当建设资金不再急需时,初装费的作用也就不再明显,便会遵循经济规律自然降低。而愈是发达的国家,愈是会把月租费和通话费当作衡量电话资费高低的重要指标,有的甚至初装费与月租费大体持平,再加上计次通话费,每月电话使用者的话费支出甚至会高于其一次性交纳的初装费。
我国电信资费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综合来看,此次资费的调整使全国的电信价格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其中一部分地区的通话费稍有调高。全球范围内,电信都是“朝阳行业”,发展得蓬蓬勃勃,规模上去了,似乎降价就该是大势所趋。其实并非如此。任何一种商品的价格在市场经济中都必然趋向它的生产成本,才能形成正常的生产与消费过程,这是市场的天然调节性所决定的,电信服务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此次电信资费的调整,正是我们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手段使电信资费更趋合理的价格政策。即使是调价以后,我国的通话费最高标准的0.22元,也仅为世界平均使用费的1/4,属于相当低的费用,初装费与月租费全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对于我们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国情而言,在价格调整中通话费提高是正常现象,因为电话使用费必将逐步独自承担起网络的整个运营成本,目前我国的通话费用远低于如此庞大的通信网的运行所需,这一事实不应该被忽略,这一状况是必须在发展中逐步改变的。
新的价格政策是电信走向市场的重大举措,是实行市场经济成本核算原则的具体表现。ITU在统计了所有国家的网络成本后,认为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每号线成本约为1500美元,与世界的平均使用费用0.08美元/3分钟合起来计算他们都难以理解为什么中国的费用是如此之低。我们发展电信事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建设阶段放弃大部分的使用费收入,正是为了不使老百姓有“装得起电话打不起”的感叹。
应该说,我国目前实行的电话资费还将有一个渐进的调整过程,它会在电信发展的不同阶段,照顾最广泛用户的利益,逐步与全球大网接轨,实现电信企业在市场中的成本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