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是孩子的秉性

阴历阳历网

请输入关键词:

生活窍门小常识

叛逆是孩子的秉性

近日,应山东省大华心理职业培训学校之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教育与心理健康研究所副所长王建平在济南举办了一场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的讲座。记者就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家长的应对策略,对王建平教授进行了专访。

幼儿“不听话”实际上是好奇

二三岁幼儿的家长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本来温顺听话的孩子,一到这个时期就会变得调皮、不听话。这些孩子常常固执地坚持自己的主张,你让他往东,他偏往西,你让他打狗,他非骂鸡。不明就里的家长对这些“不听话”的孩子颇感头疼,动不动就大声呵斥,一冲动说不准还会打孩子一顿。

王建平教授说,这样的孩子实际上进入了“第一反抗期”。一般来讲,三岁左右的孩子都要经过这样一个“反抗期”,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心理学实验表明,在三四岁期间表现出反抗精神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心理健康、独立坚强的人,而丝毫没有反抗表现的孩子,则往往在性格上趋于软弱和寡断。

王建平教授认为,这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家长教育态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家长应认识到孩子这一时期的特点,理解孩子,满足他的好奇心和合理要求,而绝不应该动辄打骂。

好奇心的驱使,强烈的自主愿望使孩子什么都想去试,什么都想去做。家长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满足他的好奇心。比如他想到雨地里去玩,你就给他穿上雨衣、雨靴去玩吧;他要自己穿鞋,就让他去穿,等他鞋和脚对不上号时再去帮他;要洗衣服,给他一块肥皂,随他去洗自己的手帕、袜子;想扫地,让他扫,哪怕越扫越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让他在实践的同时积累经验,体会成功的欢乐,这样孩子就不容易养成和父母说反话的习惯了。

“这个时期孩子的‘反抗’,只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反抗’方式,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王教授说,有的孩子的“反抗”曾在无形中受到过家庭成员的赞赏,从而被强化。王教授举例说,她的一个朋友的孩子在吃饭时把抹布扔到饭碗里,遭到父母的训斥。孩子的父母想弄清楚孩子为什么变得这么调皮,后来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母不在家时,孩子的姥姥曾认为孩子的这一举动是找乐子,“好玩”。

“如果孩子做错了事,大人们批评得不严肃,只是笑着嗔怪上几句,那么孩子可能就会越做越来劲儿,因为讲大道理孩子是听不懂的,他更多地是看大人们的表情。他从大人们的笑中意识到,这件事很好玩儿。”王建平教授说。

当然,如果对孩子的“反抗”听之任之,就会形成孩子任性、骄横的性格。因此,父母应该心平气和地讲道理,说明不能满足他的要求的原因。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父母要表明态度,不合理的要求,再闹也不能满足,然后立即走开,用冷处理的方法来终止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青春期的孩子像个“疯子”

孩子长到十二三岁,由于激素的分泌,孩子在生理上发生了很大变化,男孩以变声为标志、女孩以月经来潮为标志,开始由幼年进入青春期。

“澎湃的青春期,就像游乐场里的过山车。”王建平教授说,“生理上的变化带来心理上的变化,他们的能量发泄不出去,就像个疯子一样。”

与第二性征的出现相应的是第二反抗期的来临。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世界观都正在初步形成,情绪表现出“闭锁性”和不稳定性,心理矛盾增多,常对父母持反抗态度。他们开始渴望被理解、被尊重,时时处处都要表现独立、自强的个性。但是,在经济上,他们又不具备独立的条件。

“如果孩子不能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就会产生角色认同混乱,看什么都不顺眼,心里特别烦,严重者会患上强迫症或社交恐惧症。”王建平教授说。

王建平教授去年就接诊过这样一个患上强迫症的男生。这名男生上初中时在班里是尖子生,上高中进了重点学校的重点班后,感觉有些吃力,失去了尖子生的优势。他不能忍受非尖子生的位置,就更加努力学习,开始出现强迫思维,不能集中精力地听课、做作业。然而,由于孩子非常自觉地学习,家长一直没有注意到孩子的这种抑郁情绪和焦虑心情。他自己觉得没必要紧张,反而变得更紧张,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活着太没意思了。”他在高一时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不管什么样的思维,都要接受它;即使一时难以接受,也要试着接受。事实证明,你已经很努力,但仍不能成为尖子生,为什么还非要当尖子生呢?”王建平教授认为,这种韧性看起来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实质上对孩子造成了伤害。“在这件事上,父母是有责任的,虽然孩子渴望独立,但仍需父母的协助。”经过王建平教授的帮助,这名男生的情绪冲突目前已得到缓解。

不要分好人坏人只就事论事

在人际交往方面,不要让孩子简单地认为谁好谁坏,只让他看到事与事之间的差别,就事论事。王建平教授说,就某一件事来说,某人做错了,或做得不好,如果我们对孩子说这个人不好,孩子就会认为这个人不好。这不利于培养孩子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他以后和别人打交道。事实上,世界是非常复杂的,某人这件事做错了或做得不好,不代表其它事做错了或者不好。“要让孩子看到不同的方面。”“小孩子的思维水平达不到,大人用那些辩证的语言给他讲他可能听不懂,因此,大人要抓住具体的事例来教育孩子。”

王建平教授的儿子上初一时,学校举办了一个艺术周。儿子的一个同学邀他为搭档说相声,名字为《氧气的作用》。由于段子太长,儿子和同学便在电话里商量如何修改。儿子的同学说,稿子里边的有关数字不能去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准确地告诉人们氧气的作用,而儿子则坚持要去掉这些数字,因为相声就是要让大家轻松、愉快的,这些数字太死板。二人争执不下,儿子打算直接到同学家去商量修改,同学说他每天的作息表都已经排好了,没有多余的时间修改稿子。儿子被拒绝了,气不打一处来,说要是和别的同学合作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王建平教授对儿子说:“这件事的确说明这位同学不够灵活,你可以选择放弃和他合作,也可以选择改变自己,主动去适应他。但是,你必须明白,这位同学不是有意和你对着干,从他坚持稿子中必须保留那些数字,到他按部就班地完全按作息表做事,他就是这么个非常严谨的性格。就他这样的性格,如果和他约会,他肯定一分钟都不会迟到。”

王建平教授认为,通过这样一个个具体的事件作为载体来说服教育孩子,要比一味地对他们讲大道理强得多。

不要把牢骚带给孩子

“孩子身上的问题,其实很多是家长身上的问题。”王建平教授说,工作一天后,有些家长喜欢回家后抱怨、发牢骚,议论单位上的人和事,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对社会产生错误的认识。

通过各种途径的传播,孩子已了解了社会上的许多不良现象,但他们往往觉得这些离他们还比较远。如果回家后,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发牢骚,孩子就会觉得这些不良现象离自己很近,从而对人对社会产生不信任感。

因此,王建平教授认为,优化家庭小环境相当重要。

王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后,并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访问学者。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生活窍门小常识
大家都在看
万年历农历日历查询
阴历阳历万年历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