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警惕“心理流感”
干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还经常烦躁,周围的人总是“惹”得自己不高兴,最后弄得自己都开始烦自己。进入冬季以来,一些医院经常接待有这些症状的咨询者。心理专家指出,其中有些人是患上了冬季“心理流感”,需要及时调适,防止发生更为严重的抑郁症状。
所谓冬季“心理流感”,其实就是季节性情感障碍。由于季节变化产生的迷茫、孤独和忧郁之感,易导致注意力分散、打不起精神、工作效率下降。冬季气温明显降低,日照少,人体由于褪黑激素分泌增加,再加之冬季户外活动减少,情绪就更容易感到低落,是季节性情感障碍的高发季节。这种症状也称之为冬季忧郁,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每个人都可能在生活中的某一时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中。
专家介绍,季节性情感障碍有三个标志性症状:心慌、无所事事、坐立不安。可表现为人变得倦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疲劳感加重、思维迟缓,有时还自责内疚,而生活习惯上也会有所变化,比如饮食失控、睡眠时间明显增长,进而导致心情烦躁、自信心减弱等一系列问题。
性格敏感的人更容易心情抑郁,而北方的冬季周围环境萧瑟,是抑郁心理的人比较难过的季节。有的人在不够放松的心态之下,会出现工作和生活中判断失误,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反馈到内心导致自己更加烦闷和忧郁。因此在冬季要主动积极地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调适,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方法:
一、延长光照时间 因为冬季光照时间短,是情绪抑郁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当黑夜来临时,人体大脑松果体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强,它能影响人的情绪,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分泌。
二、加强体育锻炼 通过体育锻炼能调整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减轻紧张、激怒、焦虑、抑郁等状态。
三、用色彩调节心情 从服饰到家中、办公室的环境,在冬季有意识变换或增加一些鲜艳、温暖的颜色,帮助自己尽量开朗、自信。
四、饮食调节 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及富含维生素B1、B2的豆类、乳类、花生、动物内脏等。若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缺乏,可影响大脑的功能和情绪。 (当代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