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禅食” ?
百多人围坐,拿着碗筷,专心致意享受着同一样的食物,场中没有人声,只有悠扬缓慢的音乐,和筷子碰到碗上的“雨声”。墙上有充满祥和感觉的图画,大丛草木花卉遍布,令这个小天地倍添自然气息,大家都知道这个聚会是不寻常的缘份,这是一顿非一般的饭。
1996 年,香港素食学会的朋友提议搞一个定期的午餐聚会,好让向往健康生活的同道得以切磋联谊。后来一位领导人建议一定不要收钱,而且完全公开,谁来都尽量招待。我们起初都相信这是不可行的——免费午餐?经费何来?谁去组织安排?谁去买菜下厨?太多人闻风而至怎么办?……
回想起来也难以置信:所有预期的困难和未能预期的麻烦,居然一一解决了。我们的午餐会每星期准时“开饭”,已经百多趟,一直办到今天。 (注 1 )
更没有料到的,是打从最早期开始,我们就决定采用“禅食”的意念,不久之后,大家慢慢习惯了这样理解进食这个活动,生命亦不再一样。
一顿饭身心灵全面提升
“禅食”,原是历来寺院里的传统,规定一众按照某些符合灵修的方式和态度去吃每一餐。到了廿一世纪的今天,在我们这种社会里,这些习惯居然依旧大派用场,我真的始料不及,更十分庆幸自己有机会实践,受益不浅。
让我逐一介绍我们的实践和体会,读者自可从中偷桥,在自己的生活中引进合适的做法,不甘后人:
食物回归自然 ---- 吃得简单(佐料数目少、烹调法简单、只有一饭一汤一茶), 吃得清淡(尽量减少调味),吃得天然(尽量不用加工食品,尽量选用有机产品)。凡是可以生吃的都生吃,尽可能保存食物的原状原味。
进入状态 ---- 在开始进食之前,做好身心灵各层面的准备工夫——生理方面,除了洗手之外,还做简单的腹部按摩,好通知负责消化的器官机能全面动工;情绪方面,清除一切担忧、烦恼、仇怨、悲痛、恐惧等等负性意念及思想;灵性方面,恢复与上天的沟通,尽量体验自己存在的感觉。于是,我们得以用最理想的状态来吃,保证消化吸收得极佳,而且愉快满足。
布置环境 ---- 吃甚么固然重要,用甚么态度吃更重要,在怎么样的环境之中吃一样重要。我们尽量令饭厅幽雅舒适、安宁寂静、光线柔和,播出有意境又令人心神提升的音乐,有时甚至现场奏乐。
食不言 ---- 禁语是禅食的一个主要成份:开口发言或听别人讲话都不但防碍内心宁静,还防碍我们接受上天的讯息。
接收讯息 ---- 原来在进食的时候,食物、饮品、周围的气氛和音响,都会带给我们种种讯息,令我们开悟。难怪有智慧的人早已说过进食是一种祈祷,也是一种静心(冥想)。凡物件都会传送讯息,所以种田者、收割者、运送者、买卖者、厨师、端菜服务者都不免将自己的状态感染食物,传予进食者,因此食物的来源也值得讲究,保证吃出身心灵的健康。
心无旁骛 ---- 当我们放下万缘,吃饭时甚么也不去想只顾吃饭,自然会充份享受到吃的乐趣,得到最大的益处,而食物也一定会特别好味道。吃饭时习惯了活在当下,平日做事也开始专注起来了。
细嚼慢咽 ---- 每一口饭,至少嚼五十次才吞下(一百次更理想)。这样做,第一津液得以充份处理食物,中和其中的毒素,食物也嚼得够烂,不致难为胃肠;第二,我们充份体验到食物的味道,享受更多;第三,很快觉得够饱,无须吃过量(香港人绝大多数由于吃得太快太分心而吃过量,导致肥胖、疲累、肠胃病)。
发挥感应力与创意 ---- 平日我们习惯了依懒推理及语言,结果长期压抑右脑的功能,变得麻木死板又冷酷。进食时正是启动右脑的好机缘。我们最好关掉左脑,暂时不去“思考”,尽情感受和接收各方的启发与灵感,这样一定吃得更满足又收获大。
感恩惜福 ---- 有饭吃是并非必然的幸福,有个身体去享受更是大福气,有其他人相伴亦是大福气。如果我们处处懂得感恩(例如感谢太阳雨水空气土壤和农夫生产食物,感谢厨师准备食物,建筑工友和装修师傅建造饭厅,感谢乐师奏乐和录音师制作 CD 等等),明白自己多么幸运,存在天地之间多么好,那么吃饭的经验一定更美妙,而且不敢轻易浪费食物及其他资源。
爱心传扬 ---- 目前的社会风气重视回报,尤其是物质的酬劳,大家做甚么事都习惯了问:“有乜着数先?”禅食午餐的工作人员个个出钱出力,不讲钱只讲心,以具体行动见证“人间有情”;实践经验证明确是施比受更有福,“乃役于人”所带来的满足感是金钱买不到的。出席的宾客也受到鼓励将“白吃”而欠下的人情,以物质或形而上的方式转送予其他需要的对象,于是,爱心就一环一环向四面八方传送,人间变成一个更有希望的地方。
美妙缘份蒙福感恩
禅食的习惯改变了我的生命,令我更多享受、健康进步、内心世界渐入佳境;禅食午餐的参与让我结识了大群有心人,享受他们的友谊,解决难题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多启发与灵感。
以前,对我来说,吃饭就只不过是汽车油缸空了去油站加油,为了活而吃。现在才明白到为甚么吃一顿饭真的不止吃一顿饭那么简单:因为进食确是上天给我们“过料”的良机,只要我们肯静下来